您的位置:首頁 >> 起重機械 >> 履帶起重機

奧秘在這里徐工掌門人談“大國重器”的堅守與轉型:制造業(yè)機遇來了徐工超

來源:互聯網

12月12日,全力推進超級移動起重機創(chuàng)新工程,在后的首次地方調研,以二十年磨一劍走過了國外近半個世紀走過的超級起重裝備創(chuàng)新之路,選在了江蘇徐州,完全替代進口并打破跨國公司國際市場壟斷,第一站是徐工集團。

奧秘在這里徐工掌門人談“大國重器”的堅守與轉型:制造業(yè)機遇來了徐工超

2017年12月12日至13日,使與德國、美國一起成為世界上僅有的3個能夠自主研發(fā)制造千噸級超級移動起重機的,、、軍委在江蘇徐州市考察。這是12日下午,創(chuàng)造并保持了全球第一吊4000噸級大型履帶起重機、2000噸級大型全地面起重機的世界趕超歐美紀錄,在徐工集團重型機械有限公司親切看望勞動模范、技術能手等職工代表,技術性能、質量可靠性指標全面達到國際先進水平,鼓勵他們在為實現夢的奮斗中爭取人人出彩。新華社記者 謝環(huán)馳 攝

在徐工調研時強調,使超級移動起重裝備站上了世界之巔。(本文來自徐工集團),這么大,必須始終高度重視發(fā)展壯大實體經濟,不能走單一發(fā)展、脫實向虛的路子。發(fā)展實體經濟,就一定要把制造業(yè)搞好,當前特別要抓好創(chuàng)新驅動,掌握和運用好關鍵技術。

的囑托言猶在耳。徐工董事長王民向澎湃新聞(www.thepaper.cn)記者回憶,“我想,正是因為徐工集團的發(fā)展思路能跟上的思想和要求,我們是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打拼下來的制造企業(yè),現在重大機遇來了,一切困難都可以碾壓過去!”

在“制造2025”的大背景下、面對“互聯網+智能制造”的新機遇,徐工集團的成功無疑是制造業(yè)升級和實體經濟轉型的一個模范。

那么,后的首次調研為什么會選擇徐工?這次調研給徐工帶來了什么變化和影響?我們又能從中得到哪些啟示?

在調研剛滿一個月之際,澎湃新聞記者前往徐工集團進行了回訪。

“來之后,訂單量增加了許多”

1月初,寒潮來襲,江蘇徐州迎來2018年的第一場大雪。氣象門稱,積雪厚度超過12厘米,最低氣溫已至零下7度。路上人車稀少,出門打車,至少需要等個10分鐘。

與大門外的冷清相比,在高新路68號,露天的場壩上一片火熱。邊上堆著鏟起的皚皚白雪,亮眼的明黃色工程機械整齊鋪排著,這是徐工集團的工人們在進行產品最后的調試。

“來之后,訂單量增加了許多。”一位工人說,他們要趕在年底之前交付一批產品。

奧秘在這里徐工掌門人談“大國重器”的堅守與轉型:制造業(yè)機遇來了徐工超

反映到工作勁頭上,變化更為明顯,徐工集團董事長王民說,全體干職工,從上到下,感覺到干活更有勁了,在徐工工作,成為了一件很光榮的事情,“因為受到了的關注和認可,個人的工作與的百年目標聯系在一起,個人價值就體現出來。”

記者在車間內看到,當時所乘坐的那輛XCA220型全地面起重機,已經用欄桿圍住,供參觀。路過的工人會不時停留下來看看,似是在回憶那榮耀的時刻。

12月12日,全力推進超級移動起重機創(chuàng)新工程,的閉幕后,首次到地方和企業(yè)考察調研,選在了徐州和徐工集團。

為什么是徐州?據新華視點報道,就幾個主要統計數據來說,徐州的發(fā)展水平和全國平均水平相似度極高——徐州和全國一樣人均GDP都在6萬元上下,城鎮(zhèn)化率都在60%左右,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都在2.3萬元左右……徐州集中體現了當前經濟社會發(fā)展的基本狀況。

同時,對于“如何實現產業(yè)轉型升級”這一既是徐州也是今后一段時期亟待破解的難題,精心打造自主裝備品牌的徐工集團,或能提供一些作法和經驗。

奧秘在這里徐工掌門人談“大國重器”的堅守與轉型:制造業(yè)機遇來了徐工超

當天,重點參觀了最大的工程起重機裝備生產線,并坐進XCA220型全地面起重機駕駛室“體驗了一把”,一位現場的工人回憶,參觀當時,該臺起重機剛好下線,“沒想到徑直打開了門,坐了進去。”

作為技術人員代表,徐工集團工程師朱長建向詳細介紹了一些技術細節(jié)等,“當他聽到這是我們自主研發(fā)的,擁有30多項專利和技術優(yōu)勢的時候,非常高興,說‘就是要搞原創(chuàng)設計,這樣才有競爭力。’”朱長建向澎湃新聞轉述說。

徐工集團董事長王民回憶,一共在徐工考察57分鐘,重點了解企業(yè)起源、產品、行業(yè)、建和企業(yè)文化以及“”國際化發(fā)展等經驗做法,并在最后給300多名勞動模范、技能工人、職工代表發(fā)表了7分42秒的重要講話。

讓他印象深刻的是,“一連說了3遍,一定要把制造業(yè)搞上去,搞好,搞上去。” 王民說,在參觀完徐工集團后,“一下子興致就上來了”。

“還說,他一直在關注著我們徐工集團,我感覺到非常光榮,有股強烈的使命感。”王民說。

對于此次調研,資本市場迅速給出了積極的反饋。

12月11日,調研前一天,徐工機械(000425)股價大漲,13日小跌,后來逆市走強,總體趨勢上漲,期間有12月11日漲幅5.16% ,12月26日漲幅10.02%,交易量換手率也一直處于增加趨勢。截止目前,徐工機械累計漲幅接近40%。

“一根筋”的徐工精神

為什么會是徐工?這恐怕是人們最為關注的問題。

“甚至到現在,行業(yè)內還依然有人在問,”王民笑著說。他給出的答案是,從徐工可以一窺制造業(yè),徐工的發(fā)展或可為制造業(yè)轉型升級提供思路和啟發(fā)。

奧秘在這里徐工掌門人談“大國重器”的堅守與轉型:制造業(yè)機遇來了徐工超

于1943年的徐州工程機械集團有限公司(下稱“徐工集團”),前身是抗日烽火中許世友將軍麾下的八路軍兵工廠,紅色基因昭示著其使命般的征程。

翻開徐工的履歷,經過75年的發(fā)展,徐工集團從蘇北的一個市屬地方國企(徐州國資委100%控股),成長為如今工程器械行業(yè)的排頭兵,規(guī)模長期位列工程機械行業(yè)第1 名,根據最新的“2017年全球工程機械制造商50強排行榜”顯示,徐工集團位居全球工程機械行業(yè)第7位,是唯一進入全球前十強的企業(yè)。

不過,同其他制造業(yè)企業(yè)一樣,如此輕描帶過的光鮮數據背后,往往是“冷暖自知”的辛酸。

要把時間往回撥個10年,哪怕是2年前,“助您成功”的徐工,還遠不是這番光景。

徐工所屬的工程機械行業(yè)是一個充分競爭的行業(yè),且與宏觀經濟周期密切相關,基礎設施、房地產、建筑業(yè)、水利及能源等投資密集型行業(yè)的景氣程度將直接影響對產品的需求。

在經歷了2008年金融危機、2009年我國4萬億元的投資刺激、以及2011年后放緩基礎設施投資后,“一哄而上”地粗放式競爭帶來的問題逐步顯現,外經濟環(huán)境持續(xù)低迷,讓不少工程機械企業(yè)在市場淘洗下,或是被迫裁員、調整重心、甚至落敗、消失。

這一時期,徐工集團的選擇則是,堅守工程機械,“苦練內功,狠抓創(chuàng)新”。“無論行業(yè)發(fā)展有什么變化,都有‘一根筋’地做下去,專注于匠心制造。”王民說,日子注定不好過。

2013年,法治周末的一則報道或許能窺見徐工,甚至整個工程機械行業(yè)的發(fā)展困境,報道中稱,徐州工程機械國企不再是畢業(yè)生眼里的“金飯碗”,收入不高,且?guī)齑娑唷?nbsp;     

但也正是在這些年里,徐工依然維持著4.5%的技術投入,一些重磅研發(fā)成果如千噸級地面起重機、4000噸履帶起重機等相繼問世,并進入美國等高端市場;液壓多路閥、MYF200新型電控變速箱兩大關鍵零件打破了外資品牌全球壟斷。

與此同時,徐工還把目光投向了海外。

2011年,王民決定揮師歐美中高端市場,相繼于歐洲研發(fā)中心、美國研發(fā)中心。市場開拓技術與產品先行。“當時王民董事長認為,盡管當時歐美等發(fā)達的需求下滑,但是仍然占全球工程機械市場的半壁江山。我們要成為世界級企業(yè),無論是品牌形象、技術領先、銷售規(guī)模,都離不開歐美市場。” 徐工機械總裁助理、進出口公司總經理劉建森說。

如今,徐工的海外市場收入占集團總營收的30%,其中,“”沿線貢獻最大,王民預計,在2020年這一數字要達到50%,而這分增量則應主要由中高端市場拉動。

在堅守中創(chuàng)新

但是,對傳統行業(yè)的“一根筋”似的堅守,并不意味著一成不變,或是對新生事物的不屑一顧。

2016年底,一場圍繞實體經濟與虛擬經濟此消彼長的“宗馬之爭”(杭州娃哈哈集團董事長宗慶后與阿里巴巴集團董事長馬云),讓“脫實向虛”、“新制造”、“新技術”等熱詞站上風頭浪尖。

是制造業(yè)大國,近年來,制造業(yè)面臨亟待轉型升級問題,萬物互聯的物聯網技術被認為是注入傳統產業(yè)的創(chuàng)新要素,幫助傳統產業(yè)進行全方位變革,激發(fā)出創(chuàng)新潛能。

作為我國制造業(yè)的支柱產業(yè),工程機械行業(yè)正在經歷著一場由傳統邁向智能制造、“工業(yè)互聯網”時代的變革。因而,恐怕沒有誰再比掌舵徐工18年的王民,更適合探討“互聯網+”與實體經濟之間關系得這個話題了。

在王民看來,互聯網就是一對翅膀,“都去搞互聯網不行,不插上翅膀也不行。兩個要講融合。”但同時,他也表示,現在有些脫實向虛、嘩眾取寵的提法太多,作為一個制造業(yè)大國,“看到了這里面的危險性。”

他認為,此次考察調研選擇徐工,就是在向外界傳遞一種訊息,必須重視發(fā)展壯大實體經濟,不能走單一發(fā)展、脫實向虛的路子。而發(fā)展實體經濟,就一定要把制造業(yè)搞好。

同時,當前特別要抓好創(chuàng)新驅動,掌握和運用好關鍵技術。

王民認為,智能制造、大數據等時下熱捧的概念,正是制造業(yè)轉型升級的重要手段,代表著行業(yè)一個新的增長點。“企業(yè)應當重視,要有這個安排。”

在去年(2017)9月在無錫舉辦的世界物聯網博覽會上,相信不少人對徐工集團的工業(yè)互聯網大平臺印象深刻。該平臺目前已經接入設備46萬臺,采集5000余種工況,每天匯集超過5億條實時數據。

“徐工工業(yè)云”是2016年徐工牽手阿里巴巴共同打造的首個“Predix平臺”。未來的設備接入量級將達到百萬級乃至更多,通過將連續(xù)可獲取的數據與科學、資料與機器學還有應用在設備及行業(yè)領域的專長相結合,形成為OT(運營技術)和IT團隊提供同一個合作的創(chuàng)新平臺,為企業(yè)自身提供強大的系統互聯、數據采集分析和精準決策能力。

實際上,據徐工集團信息化管理副長付思敏介紹,Predix是GE面向工業(yè)互聯網的操作系統,2015年,董事長王民讀到一篇介紹GE Predix的文章,便敏銳感知到,這或許是一次引領自身變革,實現對國際行業(yè)內領先企業(yè)“彎道超車”的機會。

如今,正是消費互聯網過渡到產業(yè)物聯網的階段,不得不說,在對工業(yè)互聯網的探索上,徐工已奪得先機。

而徐工的成功經驗說明,制造業(yè)的未來,既在堅守,也在創(chuàng)新。(本文來自澎湃新聞)

標簽:起重機械 履帶起重機 徐工

相關文章

熱門文章